1937年7月7日夜10时,北平郊外的宛平城,正值一场风雨交加的夜晚。那时,暴雨如注,雷电交加,宛如一个布满阴云的深渊。在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3营指挥所里,空气弥漫着沉闷的压抑气息。大雨未能带来任何缓解,反而使得整个营地更显得愈加焦虑与不安。就在这一刻,电话铃声突然急促响起,打破了宁静。
营长金振中立即抓起话筒,电话那头是宛平县绥靖公署的许处长。许处长匆忙报告,白天在宛平城外活动的日军突然声称,一名叫做“志村菊次郎”的二等兵失踪,要求进城搜查。金振中长期征战沙场,凭借敏锐的直觉立刻意识到,这个借口太过牵强,一定隐藏着更深的阴谋。就在电话尚未挂断时,来自卢沟桥方向的枪声打破了夜的寂静。金振中马上意识到,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搜查要求,事态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。
卢沟桥,位于北平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畔,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,战略地位极为重要。七七事变前,日军已经悄然渗透,周围驻扎了五万余兵力,逐步形成了对北平的包围之势。而守卫北平的29军,虽人数众多,但战备却并不均衡。29军有四个师,总兵力十万余人,分布在冀、察、平、津四地,但只有219团处于高度戒备状态,其他部队的战备水平堪忧。
展开剩余72%这时,日军的进攻终于揭开序幕,率先出场的是两位在历史上不算显赫的小人物:日军驻屯军第一联队三大队的大队长一木清直,一位45岁的陆军士官学校毕业生。这个人物虽年纪不小,却制造的借口明显拙劣。仅仅不到两小时,所谓的“失踪事件”便被宣告结束,志村菊次郎归队了。
与此同时,金振中的背景也相当不简单:他曾在西北军任职,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。中原大战后,他升任为团长,曾在长城抗战中以敢死队闻名,屡次在激战中表现出色。金振中以出色的指挥才能帮助部队取得不少胜利,尤其在抵抗日军时,他的英勇精神令人敬佩。然而,面对日军的一再挑衅,金振中却展现出极为坚决的态度。他迅速指挥部队展开反击,并在卢沟桥附近死守阵地。
然而,日军并没有因此而放弃。7月8日凌晨4点,日军居然指使第一联队森田彻向宛平城东门发起污蔑性进攻,声称金振中部队在卢沟桥先行开火,要求中国守军让步。面对这种荒谬的要求,宛平县长王冷斋毫不犹豫地严词拒绝,局势愈发紧张。
金振中的上司吉星文,作为29军的抗日名将吉鸿昌的侄子,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。面对日军的多次进攻,吉星文果断行动,指挥副团长接管宛平城防守。7月8日夜,吉星文带领150名敢死队员,趁夜潜行,沿永定河悄悄逼近敌营。面对日军的暴力攻势,他们没有退缩,奋力以大刀为武器反击,砍得日军鬼哭狼嚎,展示了中国军队坚强的抵抗精神。
与此同时,日军的顶级指挥官之一,河边正三也赶到战场。河边正三当时正处于天津,并在接到紧急召回的命令后立即赶赴北平。但无论他如何施压,中国守军的坚强意志让他几次尝试进攻都失败,局面陷入僵持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日军逐渐采取了更加狠辣的手段,以炮火攻击宛平县城,造成严重损失。
然而,日军的推进并非毫无阻碍。冯治安、何基沣等著名抗日将领的坚守,使得中国军队顽强抵抗,给日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。冯治安,身为29军的37师师长,凭借着数次与日军的战斗经验,坚定地指挥部队反击。冯治安的指挥才能令日军敬畏,但最终,面对日军的强大攻势,中国守军在压力下仍然败退。
就在此时,宋哲元、秦德纯、张自忠等高级指挥官与日军展开谈判,寻求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冲突。可惜,日军的代表樱井德太郎只是表面上做出妥协,实则一直拖延时间,目的是为了在军事上占据更有利的位置。
7月16日,华北驻屯军司令田代皖一郎突然去世,由香月清司接替指挥。香月的接任带来了新的变化,他逐步加强了日军的军事压力,并对中国守军进行更加猛烈的进攻。最终,29军的防线被突破,副军长佟麟阁、师长赵登禹等人在战斗中英勇牺牲,29军不得不撤退。
至此,七七事变的初期冲突,已经进入全面战争的状态。中国的抗日势力虽然在军事上遭遇暂时的失败,但民族的觉醒已经开始,战争的序幕正式拉开。
发布于:天津市